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1期

《红外技术》第六编委会
2001, 23(1).
摘要:
主 编:苏君红(院士) 副主编:潘顺臣 金伟其 常本康 朱晓池 蔡 毅 李 凯 郭冰江(常务)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排序) 马文坡  王 跃  王中华  王全喜  王永仲  王建华 文雪冬  邓少生  卢 进  朱惜辰  朱晓池  刘永昌 刘德忠  苏君红  李志广  李 凯  杨 宇  杨文运 麦绿波  吴一冈  何 力  余旭彬  张 奇  张 坤 张长泉  周海宪  金伟其  郑卫平  郑为建  陈晓屏 陈福胜  姜会林  施加林  秦继荣  唐 剑  唐明文 郭冰江  姬荣斌  曾 宇  常本康  蔡 毅  潘顺臣 编辑部成员:郭冰江  张 红  郑云峰  张桂英  李夏玲
《碲镉汞和蹄锌镉晶体的显微图集》
2001, 23(1).
摘要:
《碲汞和碲锌镉晶体的显微图集》(以下简称《图集》)系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国防预研基金资助完成的研究项目,已通过总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通过X射线衍射术(包括同步辐射)、电子通道术、光学和电子金相显微术等多种技术,对探测器材料碲镉汞(Hg1-x)CdxTe)及其探测器芯片和碲锌镉(Cd1-yZnyTe)进行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制成了本《图集》。它包括两部分,即显微组织图(基础图和结构缺陷图)和探测器芯片的X射线形貌相图。基础图指具有特定晶体学取向的近完整晶体的X射线劳厄相和扫描谱及电子通道花样等;缺陷图为具有特定取向和偏离特定取向晶面上的位错和亚晶界图,孪晶和晶图以及其它缺陷和显微硬度试验图等。各图片都配有试样制备等相应注解。   《图集》有精选的644幅图片,以《红外技术》增刊公开的出版发行。该《图集》内文为进口128克双面铜版纸,图片电子分色,封面为硬壳精装烫金色,16开本,约200页,每本收工本费180元。欢迎订购。
《红外技术》投稿须知
2001, 23(1).
摘要:
尊敬的作者: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首先我们要衷心感谢您对本刊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要向您谈谈我们的一些想法。本刊目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从今年开始,改为大16开本,内文48个页码,按刊登字数算,约10万字。在这里,我们对来稿作以下要求,望作者给予理解和支持: 1)本刊为国内公开发行刊物,有少量发行到国外,因此,来稿应注意保密国家机密,特别是国防科研中的型号、技术和工艺中的一些关键参数、手段、诀窍等,更应注意保密的尺度。 2)由于页码所限,本刊每期也就只能刊登十三四篇文章。因此,本刊对来稿特别提出了数的限制,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在内,一般限6000字以内,综述稿不超过8000字,约占4个页码;科技论文不超过6000字,约占3个页码。若大块文章刊登太多,每期所刊文章数就少,不少文章不得不再后延,至使出版周期过长,作者、读者都不满意,也实际影响刊物的质量(文章的进效性也是刊物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我们对大块文章一是要求作者进一步压缩;二是优先刊登较短文章。 3)本刊从2000年1月开始,已采用北大方正书版排版。因此,来稿可以是纯文本、word文件,或北大方正的书版。由于计算机的普及,本刊要求在来稿审稿通过后,尽可能提供软盘,这可以避免编辑部再录入所带来的差错。 4)为保证重量,减少错误,文章一经排好,将挂号邮寄给作者校对,望作者校完后尽快用挂号信寄回。 5)为保证与作者的及时、准确的联系,来稿上还请注明作者的电话(家和办公处的)及传真号和E-mail。 6)其它要求请参看《红外技术》1999年第4期48页上刊登的《征稿简则》。希望得到作者的理解和支持。 《红外技术》编辑部 2000年12月20日
综述与评论
红外线的二百年——从科学探索到技术创新
苏君红, 郑为建
2001, 23(1): 1-2.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01
摘要:
1800年,威廉·赫胥尔用棱镜和温度计对太阳光谱做了实验,发现了红外线的存在,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赫胥尔把加热物体的射线称为热辐射,并且认为它和可见光都是光谱中的不同部份。因此,对红外线的认识实际上包含在对光的本性认识之中,虽然自有人类以来眼睛是最早接触外界的感官,但是我们对光的认识却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对光的本性较为彻底的了解也只有近百年的时间。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争论就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在18世纪,按照牛顿力学的观点,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学说占了主导地位,但是到19世纪,"杨氏双缝"的干扰实验证实光具有波动的特性,麦克斯韦完善了电磁场的理论,预见到电磁波的存在,而赫兹则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于是"光是由波动形成的"成为这个世纪的主流思想。有两位科学家制造了灵敏度很高的酒精温度计,做了热辐射的干涉现象的实验,证明了热辐射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的波长。美国科学家兰格莱发明了一种新的热辐射探测器,其目的是为了研究温度和辐射之间的关系。其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发现了黑体的绝对温度和最大辐射波长之间存在的简单反比关系,并且提出了黑体的辐射的波长分布公式,除在短波长较好地符合当时的测量结果,其论证也还有缺陷。美国物理学家瑞利也根据经典物理学的理论,经过严密的推导,提出了一个黑体辐射的补充公式,在长波很好地符合观察结果,但是紫外波段却是发散的,人们把它称为"紫外灾难"。这极大的冲击了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确信必须提出一种新的假设才能得出在短波与维恩一致的结果,在长波与瑞利的结果相符合的黑体辐射公式。
红外系统中的扫描型和凝视型FPA
蔡毅
2001, 23(1): 3-7,14.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02
摘要:
红外探测器是红外系统的核心器件,第二代红外探测器就是FPA。由于红外系统的任务和FPA的特点、技术、价格等原因,FPA的发展既有与IC发展类似的规律,又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制冷的扫描型和凝视型FPA的分析和比较,认为在今后FPA的发展中,这两种FPA将并行发展,以为凝视型FPA要代替扫描型FPA的看法可能是过于简单了。
材料与器件
CdTe钝化介质膜的溅射沉积及其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
周咏东, 李言谨, 吴小山, 徐国森, 方家熊, 汤定元
2001, 23(1): 8-10,14.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03
摘要:
用Ar+束溅射沉积技术实现了CdTe薄膜的低温沉积生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技术对溅射沉积CdTe薄膜以及CdTe体晶中的Cd元素、Te元素化学环境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表明:溅射沉积CdTe薄膜具有很好的组份均匀性,未探测到有元素(Cd、Te)沉积存在。
采用叠盖电极的高级长波60元光导探测器
赵鹏, 杨文运, 程进, 江军, 康蓉, 朱惜辰
2001, 23(1): 11-14.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04
摘要:
介绍一种采用叠盖电极制备高级长波60元探测器的方法,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实验,证明此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光导探测器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器件的最佳工作条件,而且证明应用有叠盖电极的器件是有方向性的。
Ranlan测量Ge/Si多层膜中Ge晶粒尺寸的理论研究
吴晓昆, 杨宇, 吴兴惠
2001, 23(1): 15-18.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05
摘要:
研究了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的Gex/Si1-x多层膜的Ge拉曼光谱,在分析了多层膜中Ge微晶的分布和采用微晶壳层结构假设的条件下,考虑了微晶表面效应的影响,用声子限域模型计算了Ce纳米晶粒的拉曼谱线,拉曼拟合谱线为三条理论谱线的叠加。计算结果表明:在考虑了微晶的表面效应后,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
一种MCT离子注入工艺的模型及其计算机模拟方法
刘向华, 仲顺安, 曲秀杰
2001, 23(1): 19-22.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06
摘要:
给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碲镉汞(MCT)离子注入工艺模型,研究了应用该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的数值方法,最后讨论了该模型中一些重要参数的确定方法。
低损耗倒锥光纤的研究
侯峙云, 周桂耀, 侯蓝田
2001, 23(1): 23-24,27.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07
摘要:
利用几何光学原理,通过理论计算,设计了一种低损耗的新型倒锥光纤。经实验证明,在传输CO2激光能量时,光纤传输损耗可降低50%左右。
系统与设计
红外瞬变光源光谱实时测试系统的研制
王术军, 张保洲, 刘征峰
2001, 23(1): 25-27.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08
摘要:
介绍了一种光谱辐照度动态测量系统,它适用于对曳光管等瞬变光源的近红外光谱区辐射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系统可获得瞬变光源点燃过程当中各时刻的光谱辐照度、给定波段的辐照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峰值波长随时间的变化。系统测试软件采用下拉菜单,操作非常简便。
一种光学转换系统的实际应用
左渝斌, 冯生荣
2001, 23(1): 28-29.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09
摘要:
对用于一定目的的光学转换系统的原理进行简要的介绍,对它的应用作了详尽的说明,并同其它的方法作了对比,评价了其优越性和实用性。
一种利用多元化相关探测技术实现的红外激光报警装置
郑仲明, 曾宪林
2001, 23(1): 30-33.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10
摘要:
利用多元相关探测技术实现的红外激光报警装置由光学探测系统、信号放大与处理系统及显示报警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光学探测系统主要包括光学聚焦系统、多种滤光片及PIN光电二极管等;信号放大与处理系统主要包括阈值发生器、阈值比较器、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相关处理器、模数转换器及8031单片机等;显示报警系统主要包括声告警器、光显示器及相应的存储电路等。文中还详细介绍了探测器的基本原理,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技术指标,讨论了其中的技术难点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
飞机红外灰度图像实时特征提取
马惠敏, 郑链, 王克勇
2001, 23(1): 34-38.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11
摘要:
根据目标特性自顶向下提出了一种灰度图像分割自适应门限的选取方法,利用门限对飞机红外图像进行灰度分级得到飞机灰度图像,从灰度图像中提取边缘特征和不变性角特征,为分类识别提供特征输入。
红外应用
碳纤维增强混凝土构件破坏过程的动态红外监测
孙格靓, 李建保, 王厚亮, 黄勇, 汪长安, 吴智深, 福泽
2001, 23(1): 39-44.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12
摘要:
在碳纤维增强混凝土构件的增强层与基体之间埋设电热丝作为加热元件,借助红外热像技术检测试件表面的温度场,实现了对试件不同弯曲破坏阶段的红外监测。发现随着试件所受载荷的加大,界面剥离程度提高,在特定加热条件下,整个温度场温差、最大温差比和最大温度梯度逐步加大,呈现阶段性变化。提出了构件弯曲破坏过程的动态红外监测模型。
新型红外辐射釉及其抑菌功能
徐庆, 陈文, 袁润章
2001, 23(1): 44-46.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1.01.013
摘要:
制备了Fe2O3-MnO2-CuO-Co2O3体系及其与天然硅酸盐矿物复合体系红外辐射材料,利用该红外辐射材料研制了新型红外辐射釉。测试了釉面的红外辐射性能,确定红外辐射材料在釉料中的最佳含量为5 wt%。检测了红外辐射釉的抑菌性能,发现由于红外辐射对霉菌及细菌生存环境的影响,红外辐射釉具有明显的抑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