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11期

材料与器件
红外长线列探测器位置错位校正方法
刘素芳, 李建林, 潘鸣, 方中华
2009, 31(11): 621-624.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01
摘要:
红外长线列探测器在扫描成像系统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相应的遥感图像预处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红外长线列探测器位置校正是遥感图像预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方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针对多元红外长线列探测器模块内像元错位和模块闻位置错位,提出并用FPGA实现了一种红外长线列探测器位置错位实时校正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的消除图像错位畸变,提高图像质量.
InSb半导体材料抛光研磨技术研究
向军荣, 李明华, 张磊
2009, 31(11): 625-627.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02
摘要:
InSb由于硬度低、脆性大等特性,其材料表面的精密加工水平成为制约器件性能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采用机械抛光技术对InSb进行表面加工,分析了研磨液磨料浓度对InSb表面状况及去除率的影响,实验得到了优化研磨液配比参数,在此参数下,获得了良好的研磨表面.
分子束外延HgCdTe薄膜的CdTe缓冲层特性研究
宋立媛, 唐利斌, 李艳辉, 孔令德, 陈雪梅
2009, 31(11): 628-630,633.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03
摘要:
CdTe是GaAs衬底上分子束外延(MBE)HgCdTe薄膜时的缓冲层,引入缓冲层的目的是减小失配位错,CdTe缓冲层的生长直接影响到后续HgCdTe薄膜的制备质量,然而目前现有文献鲜有报道CdTe缓冲层的最佳厚度.采用X射线双晶衍射、位错腐蚀坑密度(EPD)、FT-IR和椭圆偏振光谱的方法,从CdTe缓冲层厚度对位错密度的影响入手,分析并确定了理想的CdTe缓冲层厚度.
圆形冷屏下长线列器件光敏元立体角的变化趋势及其成像仿真
王忆锋, 范乃华, 庄继胜
2009, 31(11): 631-633.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04
摘要:
给出了圆形冷屏限制下长线列器件光敏元立体角的数学模型.以288×4器件为例,计算了光敏元立体角的变化趋势.将这些立体角的相对值投影到0~255的整数值范围,可以得到一张伪灰度图,该图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理想情况下器件的成像效果.
电阻阵列非均匀性校正算法实时性研究
苏德伦, 廖守亿, 张金生, 王仕成, 朱岩, 吴永刚, 王旌
2009, 31(11): 634-638.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05
摘要:
非均匀性是电阻阵列输出图像固定噪声的主要来源,非均匀性校正是电阻阵列应用于半实物仿真中图像实时生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对校正算法的分析,设计算法实时性测试系统,并对校正在线算法进行改进,满足200Hz的帧频要求.在两种硬件平台方案下对算法的实时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说明:非均匀性校正算法是影响动态红外图像生成实时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专用的硬件计算设备是提高整个系统实时性的必然选择.
综述与评论
水下运动体尾流水面特征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吴猛猛, 陈伯义, 杨立
2009, 31(11): 639-645,653.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06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水下运动体尾流的水面冷热特征、水力特征和电导率特征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领域,并给出了作者对有关问题的评论和拓展性思考.研究水下运动体尾流的水面特征,是发展反潜技术中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国防建设中有着迫切和现实的需求.无论是潜艇探测技术还是隐身技术,都应该综合考虑潜艇尾流的水面冷热特征和水力特征及电导率特征.
制导与对抗
水雾的热红外伪装性能分析
卢辉, 王向伟, 吕绪良, 孟宪浩
2009, 31(11): 646-649.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07
摘要:
利用Mie散射理论,在水的复折射指数随波长变化的情况下,通过雾滴消光效率因子和gamma 尺寸谱分布计算了热红外波长范围内的消光系数,建立了热红外波段gamma尺寸谱分布雾的含水量与消光系数的关系,分析了含水量为0.1和0.5时的红外探测器探测距离随传输路径L之间的变化关系.结论表明,水复折射指数、雾滴尺寸谱分布对雾的热红外辐射传输衰减有着较大影响,水雾遮蔽伪装时需充分考虑.
水面舰艇对抗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仿真
刘振兴, 王发龙
2009, 31(11): 650-653.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08
摘要:
针对采用"箔条质心+烟幕"复合干扰方式对抗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反舰导弹时舰艇机动决策存在的矛盾,分析了基于复合干扰的仿真思想,对符合干扰效果进行了评估,对提高水面舰艇的反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图像处理与仿真
基于改进的BSP模型的红外图像并行处理研究
薛弘晔, 张科
2009, 31(11): 654-658.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09
摘要:
针对导弹末制导红外图像处理实时性要求,分析了红外图像并行实时处理算法及其集群计算机的实现,建立了适应于实时处理的BSP改进模型和集群并行处理软件系统,并给出了红外图像并行处理算法的实现方法.研究了应用提升小波实现图像并行处理算法及实现,进而分析了算法性能,推导出了加速比模型.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红外单目标场景仿真中的并行绘制结构研究
陈元林, 汤心溢, 于洋
2009, 31(11): 659-662.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10
摘要:
针对基于并行多DSP的实时红外单目标动态场景仿真系统的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并行绘制结构.针对该并行绘制结构对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要求高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降低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实际的红外单目标动态场景仿真系统中,红外目标不会完全覆盖整个成像像元平面的特点;在进行光栅化操作之前,估算出目标在成像像元平面的最大成像区域,并以该区域作为实际成像区域,缩小了成像平面,从而降低处理器所需的存储空间,和传输图像所需的传输带宽.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
海空背景下确定弱小目标潜在区域的方法
孙殿星, 王学伟, 周晓东, 涂三军
2009, 31(11): 663-667.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11
摘要:
目标潜在区域的确定对于成像型反舰导弹的目标检测、目标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分析了海空背景及舰船目标的红外特性,提出了一种海空背景下确定弱小目标潜在区域的方法,首先利用梯度算子得到差分图像,然后基于边缘阈值策略二值化图像,最后利用二值化图像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确定目标潜在区域.实验证明次种算法速度快、精度较高、能够有效地剔除部分干扰.
红外应用
红外热像技术在石化热设备热损检测上的应用
金光熙, 徐丹, 潘凤红, 刘婷婷
2009, 31(11): 668-671.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12
摘要:
针对石化热设备因保温不佳而造成能源浪费的现象,提出了利用红外热像技术测量热设备的热能损耗来评价热设备保温效果的方法.对于圆筒型热设备,导出了热设备中将圆筒壁传热近似视为平壁传热的条件,即只有在衬里厚度与圆筒直径的比值远小于1时,可以将圆筒壁传热视为平壁传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环境温度对设备表面温度的影响.鉴于有些学者计算热设备总的热损耗时,仅限于用某一次测量的热损耗来推算整年的热损,考虑到这种方法欠妥,提出了按照一年的4个季度分别求出每个季度的热损耗然后以此求和来计算年均热能损耗的方法,并以热设备的实测结果来验证其实用性.
聚氨酯泡沫塑料在压缩加载过程的红外辐射研究
周红萍, 温茂萍, 李丽, 张伟斌
2009, 31(11): 672-675.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13
摘要:
对5种不同密度的聚氨酯泡沫塑料进行了等应变速率的单轴压缩加载实验,监测了过程中的红外辐射信息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聚氨酯泡沫塑料在压缩加载过程中,前期表现为整体温升,后期红外辐射温度增幅变大,并在样品中间出现局部升温更显著的特征.样品的升温幅度与其密度存在正相关的线性关系.0.5g/cm~3的聚氨酯泡沫塑料在压缩至25%应变时温升达到了1.8℃.
全国第十二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纪要
2009, 31(11).
摘要:
由中国光学学会红外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红外分会、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分会、锦州市光学学会、云南省光学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热专业委员会、国家红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合主办,南京大学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南京丹联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万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红外技术>编辑部、<工业加热>编辑部、淄博蓝景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周林频谱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全国第十二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4日至18日,在南京大学召开.
系统与设计
8~12 μm折/衍混合监视系统无热化设计
齐雁龙, 段萌, 姜成舟, 项建胜
2009, 31(11): 676-679.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9.11.014
摘要:
论述了利用衍射元件实现光学系统无热化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并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特殊的消热差和消色差特性,设计了8~12 μm波段、焦距45 mm、F#为1.8、视场30°、工作在-55℃~55℃范围内的折/衍混合红外监视系统.设计结果表明,在此温度范围内,系统具有良好的消热差作用,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而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和可靠性高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