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4期

测量技术
地球辐射对大气层外弹道式目标表面温度场的影响
张骏, 吕相银, 王一程, 杨华
2008, 30(4): 187-191.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01
摘要:
运用单位半球法计算了地球辐射热流,并详细介绍了推导过程.由于给出微面元上地球辐射热流的解析表达形式,从而使计算凸面大气层外弹道式目标表面上的地球辐射热流变得非常简便.为了准确分析地球辐射对目标表面温度场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热传递模型.最后应用ANSYS软件计算了一种大气层外弹道式目标的表面温度场分布.数值计算表明:在目标飞行全程中,由于地球辐射的作用,目标绝大部分表面的温度变化范围在10K以内.
热释电探测器NEP参数测量不确定度分析与计算
孙娟, 刘莹娟, 夏丽昆, 杨登全
2008, 30(4): 192-195.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02
摘要:
阐述热释电探测器NEP参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分析热释电探测器NEP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计算NEP实际测量中的测量不确定度,计算结果表明,测量环境和测量过程中探测器光敏元与辐射源的准直度是影响热释电探测器NEP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指出提高热释电探测器NEP参数测量质量的措施.
风对二维平面物体传热的影响
沙建军, 荣先辉, 何超, 李鹏, 王友军
2008, 30(4): 196-200.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03
摘要:
为了研究风对二维平面物体传热的影响,分析了此过程的传热机理并建立了理论模型;在不同风速情况下,用铁板和混凝土块进行了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最后对风这一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对研究意义作了展望.
红外测量在车流量监测中的应用
艾红, 孙硕
2008, 30(4): 201-204.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04
摘要:
介绍了基于红外传感器的车流量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以及软硬件设计.说明了红外传感器的选择以及菲涅尔透镜应用.红外传感器经过两级放大后,与窗口比较器进行比较产生脉冲进入单片机电路.通过对脉冲序列的分析和判断,得到通过车辆数.该系统采用红外传感器检测是否有车辆通过,可以将探头放置在公路的适当位置,车辆通过时会引起传感器输出的变化从而监测道路情况,测量该路段的车流量并将测量结果显示在屏幕上.文中说明了道路测试结果,并给出测试波形.阐述了车辆的计数流程图.并进行了车流量监测系统显示程序设计.本系统的软件设计部分用C51编写,设计程序实现了液晶屏显示等功能,C语言与汇编语言相比其可读性更强,使用也更简洁.在车流量监测系统中,基于红外传感器能够较好地实现了车流量的显示.
系统与设计
引信用声红外复合探测识别系统研究
李林, 张河
2008, 30(4): 205-207,220.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05
摘要:
引信的目标探测与识别是智能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今前沿的目标探测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声红外复合引信探测与识别系统的方法,它根据目标的声波和红外辐射特性,从目标的两路信号中提取出目标的各种特征信息,再进行信息融合,得出对目标的识别结果.在介绍复合探测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部分技术难点的实现方法,完成了基于DSP和MCU的硬件电路设计.实验仿真表明,基于声红外复合的引信目标探测与识别系统是可行的,对提高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增强常规威慑和实战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一种紧凑型大相对孔径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
项建胜, 潘国庆
2008, 30(4): 208-209,224.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06
摘要:
介绍了一种结构紧凑、F数较低的红外光学系统,系统选用制冷型面阵红外中波探测器.采用纯透射式的Telephoto Lens为初始结构,在满足结构紧凑的条件下实现了F数为1.5,提高了系统的信噪比.系统在3~5 μm波段、视场为4°的条件下成像质量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
5×光学补偿长波红外连续变焦物镜系统
陶亮, 赵劲松
2008, 30(4): 210-213.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07
摘要:
介绍了一个变倍比5×的长波红外连续变焦物镜系统的设计结果,该系统采用光学补偿的变焦方式.光学系统的F#和探测器的相匹配,恒定为2,冷屏效率100%.对4个视场严格校正了像差,各个视场的MTF曲线均接近衍射限.采用二次成像方式对光学系统的横向尺寸进行了约束,通光孔径被约束在(0)134mm以内.为了进一步减小系统的轴向尺寸,对系统的光路进行了折转.光路折转两次后,系统的体积约为290mm×165mm×140rnm.
舰载光电设备的防护技术及设计
张卫国, 王玉坤, 王斌, 杨达
2008, 30(4): 214-216.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08
摘要:
针对舰载光电设备在海上使用的特殊环境要求,分析了高湿度、高盐雾、高温度等气候特点对光电设备可靠性的影响,并根据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舰载光电设备的结构防护和工艺防护设计方法及措施.
图像处理与仿真
侧抑制在红外噪声图像配准中应用
薛弘晔, 李言俊, 张科
2008, 30(4): 217-220.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09
摘要:
图像特征配准主要使用边缘,而红外图像边缘呈渐变性,且信噪比低.首先提出了使用非循环侧抑制网络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并改善了侧抑制模板系数矩阵,提高了红外图像信噪比.其次对使用欧氏距离进行相似度度量函数进行了改进,最后使用了蚁群算法对配准参数寻优.仿真试验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基于区域能量比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
陈木生
2008, 30(4): 221-224.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10
摘要:
目前大部分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只是考虑单个小波系数的独立性或者其邻域的相关性,这样影响了图像融合的结果.针对这一点,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区域能量比的图像融合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较好地保留光谱信息和细节信息.
基于人眼视觉灰阶特性的红外图像映射显示研究
张晓, 白廷柱, 罗霄, 何玉青
2008, 30(4): 225-229.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11
摘要:
基于红外图像灰度分布集中、对比度低的特点,结合人眼视觉特性,对人眼视觉特性的灰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寻求将有限的红外图像信息映射到最有利于人眼观察的灰度分布区域,提出了红外图像灰度级映射显示的方法.采用本文方法处理后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结果表明,方法得到了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显示最佳灰度范围.
基于局部直方图高斯拟合的星图背景性质研究
陈维真, 张春华, 周晓东
2008, 30(4): 230-233.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12
摘要:
对于星空观测CCD图像,除星空背景成像为大面积起伏背景噪声外,其余均为点状或近似点状小目标,分析背景的统计特性并建立起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图像中的起伏背景,对小目标检测、识别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结合实际图像分析了星空图像的性质.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直方图高斯拟合的背景参数估计方法,并利用KL散度定量的衡量估计直方图与原始图像直方图之间的相似度.实验结果证明,算法能够克服恒星的干扰,对星空背景图像的统计特性进行精确的估计.
材料与器件
金属-二氧化硅-半导体(MOS)结构的电子辐照效应
张建新, 刘俊星, 李洪武
2008, 30(4): 234-237.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13
摘要:
金属.二氧化硅-半导体(MOS)结构对于SiO2-Si界面非常敏感,能够方便地反映出氧化层电荷、界面态密度等参数.为了研究MOS结构的电子辐照效应,采取了能量为0.8 MeV,辐照剂量范围为2×1013~1×1014cm-2屯的电子束作为辐照源.实验发现,MOS结构经电子辐照后,在SiO2-Si界面处引入界面态,并且在二氧化硅内部积累正电荷.通过对MOS结构在电子辐照前后高、低频C-V曲线的测试,测试出辐照在氧化层引入的界面态密度达到了1014cm-2eV-1,而积累的正电荷面密度达到了10-2cm-2.同时得到了界面态密度和积累电荷密度与辐照剂量的关系.
有机红外半导体酞菁铒的合成及光学表征
唐利斌, 张筱丹, 段瑜, 宋立媛, 陈雪梅, 李永亮, 姬荣斌, 宋炳文
2008, 30(4): 238-241.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14
摘要:
用固相合成法和液相合成法分别合成了酞菁铒.测试了酞菁铒在氯仿溶液中的UV-Vis吸收光谱、酞菁铒粉末在KBr薄片中的FT-IR光谱和石英基片上酞菁铒固体薄膜椭圆偏振光谱,分析和讨论了各个光谱中吸收峰的归属和与之对应的能级结构.光谱表征表明酞菁铒为三明治结构,其在1.4~1.8μm的近红外波段有明显的红外吸收.
红外应用
红外热像技术在供暖散热器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刘思超, 董华, 崔嵛, 范波
2008, 30(4): 242-246. doi: 10.3969/j.issn.1001-8891.2008.04.015
摘要:
供暖散热器在运行状态时会出现各种故障,需要寻求一种在线快速检测技术.通过建立供暖散热器传热模型,分析了红外热像仪检测散热器故障的可行性.在供暖散热器故障模式分类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供暖散热器故障红外热像图,采用热像特征、相间(或横向)互比和同相(或纵向)比较相组合的分析比较判别法对其红外热像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散热器的结构、运行状况和安装工艺等情况,开发了供暖散热器故障在线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