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阵长波红外光学无热化镜头的设计
详细信息Design of Long-wavelength Infrared Athermalization Lens for Large-array Detector
-
摘要: 红外成像随着红外探测器技术及红外材料的发展,一方面是走向大面阵,另一方面是走向无热化.文中设计了一款用于大面阵(1024×768,17 μm)长波红外光学无热化镜头.系统由4片透镜组成,采用两种红外材料组合设计和两面非球面校正系统像差设计,焦距为90 mm,相对孔径为1∶1,全视场角为13.8°,总长为108mm.设计结果表明:在空间频率为30 lp/mm,0视场的MTF值大于0.45,接近于衍射极限,1视场的MTF大于0.35,在-60℃~+100℃温度范围内,各视场MTF值与常温变化不大,满足光学无热化设计.该镜头结构简单、紧凑、工艺性良好,易于加工,易于实现.
-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成像光谱仪在小行星探测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具有精准温控的黑体辐射源是遥感与空间探索中十分重要的设备,在各种红外成像系统中发挥着关键的校准作用[1-2],成像光谱仪探测器的标定精度会直接受黑体温控性能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空间探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而决定整个黑体性能好坏的关键就是黑体系统的温控算法,随着在空间遥感和气候探测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基础温控算法已无法满足要求,此时迫切地需要一种性能优良的算法,来进一步提升黑体辐射源的定标精度,提高成像光谱仪的性能[4]。
随着黑体辐射源对温控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PID控制方法在应用中显现出了局限性[5],常表现出以下问题:1)对非线性和时变系统的适应性差,例如温控精度低、响应速度慢、超调量大;2)对所设置的各参数变化敏感;3)鲁棒性较差、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已难以满足高性能黑体辐射源的温控要求[6]。Saad Kelam等针对异步电动机的速度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自抗扰控制算法[7],能够解决基础PID鲁棒性差、易受外界干扰的问题。但实际应用难度较高、需要对状态观测器进行较为精细的建模,同时也无法很好地解决参数调整的问题。Md. Mizanur Rahman等将模糊PID控制算法用于恒温箱精准温度控制系统中,在基础PID中加入模糊规则库形成了模糊PID控制算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高精度温控,省去大量参数调节的时间[8],但是前期需要大量的工作准备用于专家规则库的建立,同时还具有制时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等缺点[9]。Jacek M.等将神经网络应用于家用冰箱的温度控制系统中,利用BP神经网络控制PID参数输出,通过训练建立最优控制模型,实现了更加精确的温度控制。但应用时依然存在抗干扰能力差、需要人为进行大量训练的问题[10-11]。以上算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目前还没有哪一种算法能够同时具备高温控精度、快响应时间、快稳定时间、低超调量、抗干扰能力强这些性能,此时需要一种新型算法来对这些理论的优点进行整合[12]。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优先级融合算法(Priority fusion algorithm,PFA)对黑体辐射源进行温度控制。利用Z-N法求出被控黑体温度传递函数,再通过BP神经网络将基础PID算法、模糊PID算法和自抗扰控制算法进行融合,使其具有跟踪温控性能指标、调节子算法占比的优先级设定功能。通过仿真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达到预设温控指标性能,实现精准温控。在仿真阶段,将PFA算法与其它几种常规算法进行温控性能比较。仿真结果表明PFA算法相较于其它算法,在超调量、响应速度、稳定时间、温控精度等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同时搭建物理温控系统测试平台,进行物理实验验证。
1. 数学模型
本文基于BP神经网络,引入了一种优先级融合温控算法,该算法以基础PID算法、模糊PID算法、自抗扰控制算法(Self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technology,ADRC)为基础,利用BP神经网络对3种子算法进行加权分配。融合的自抗扰控制算法能够极大地增强本算法的抗干扰能力,融合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能够有效地节省参数调节的时间,融合的BP神经网络算法则可以极大地节省模糊规则库和模型的建立时间,最终实现用户自定义的高精度温控。
1.1 增量式PID算法
基础PID算法是一种原理简单、应用广泛的控制理论,在面对一些温控性能要求不高的系统时,经常会使用基础PID算法进行控制。
PID控制理论的核心主要是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重要环节。常用的增量式PID控制理论,如公式(1)所示:
$$ \begin{array}{r} u(k)-u(k-1)=K_{\mathrm{P}} e(k)-K_{\mathrm{P}} e(k-1)+K_{\mathrm{I}} e(k)+ \\ K_{\mathrm{D}}[e(k)+e(k-2)-2 e(k-1)] \end{array} $$ (1) 式中:u(t)为控制器输出作为系统PWM的占空比变量因子,通过后续PWM库实现PWM波的输出。k、k—1、k—2分别为相应时刻采样时间;e(t)为t时刻的采样输入误差值。其中用KP、KI、KD三个参数分别代表比例、积分和微分3个环节的系数[13]。
比例环节的功能在于快速消除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实时误差;积分环节的功能在于减小整个温控过程的超调量,同时消除系统稳态误差;微分环节的功能在于反馈整体温度信号的变化趋势,提升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减少调节时间。PID算法原理简单、应用广泛,但是仍然存在着温控精度不够高、响应速度慢、超调量大、鲁棒性低等问题。
1.2 自抗扰控制算法
为了增强温控算法的抗干扰能力,韩京清教授在基础PID算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出了自抗扰控制算法[14]。自抗扰控制技术,是在基础PID上加入非线性跟踪微分器(Tracking differentiator,TD)、非线性误差反馈器(Nonlinear state error feedback,NLSEF)、扩张状态观测器(Expansion state observer,ESO)。其中非线性跟踪微分器包括了基础PID算法的PI过程,自抗扰控制算法的控制原理如图 1所示,其中v为目标温度,y为温度反馈值,z为反馈系数。
相较于传统PID算法,自抗扰控制算法因其自带的非线性误差反馈器(NLSEF),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对于外界的干扰具有更强的抵抗作用。但是对整体微分跟踪器的构建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想达到高精度温控也很困难。
1.3 模糊PID控制算法
在利用PID算法进行实际温控时,需要使用者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参数自整定、PID参数调整。而模糊PID算法,能够通过事先建立好的模糊规则库进行实时地PID参数输出,避免了参数整定过程,极大地节省了调试时间。整体控制流程包括数据模糊化过程、模糊推理过程、PID调节过程,具体控制原理如图 2所示[15]。
从图 2可以看出,v为目标输入,y为黑体辐射源温度的反馈值,e为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差值,通过微分计算得到ec值(系统误差变化率)。先对ec和e两个参数进行数值模糊化处理,送到模糊推理规则库,通过查找、比较及解模糊化处理后,输出PID三个控制值,再送到控制器中进行调节[16]。
模糊PID通过专家规则库的建立,极大地节省了使用者调节温控参数的时间。同时相比于基础PID控制算法,也提高了整体的温控精度,但是整体温控性能非常依赖规则库的建立,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鲁棒性不强。
1.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FA算法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FA算法是以PID控制理论为基础,融合了基础PID、模糊PID、自抗扰控制算法、BP神经网络算法的控制理论[17]。将3种子算法的优点进行融合,在优先级设定上会根据响应时间要求、稳定时间要求、温控精度要求、超调量要求、被控对象复杂程度等不同,通过神经网络对所融合的算法进行不同的优先级设定,改变基础PID、模糊PID和自抗扰控制3个控制理论的分配权值,进而实现高性能温控。系统结构如图 3所示。
采用BP神经网络,输入为优先级设定r(k)以及温度的误差信号e(k),依据优先级设定的不同,对参数k1、k2、k3进行调整,分别为3个子算法的分配权值,三者和为1。当输出层得到的结果与目标期望存在差值时,立刻进行反向传播,逐一调整各神经元的权值,使目标期望与实际输出趋于拟合。通过循环不断地正向信息传播和反向误差传播,调节各层网络连接权值,最终实现网络自学习。相比于传统温控算法,PFA算法在解决了传统算法温控精度低、响应时间慢、稳定时间慢、抗干扰能力强、超调量低等相关问题外,还具有功能更全、适应面更广、效率更高的问题,如表 1所示。相对于基础PID算法,PFA算法可以实现更高的温控精度、更低的超调量;相对于模糊PID算法,PFA算法可以实现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更低的超调量;相对于自抗扰控制算法,PFA算法可以实现同时更高的温控精度、更快的响应时间、更快的稳定时间,具体如表 1所示。
表 1 PFA算法与传统算法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PFA algorithm and traditional algorithmBasic PID Fuzzy PID ADRC PFA Temp accuracy × √ × √ Faster response time √ √ × √ Faster stabilization time √ √ × √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 × √ √ Lower overshoot × × √ √ Application surface √ × × √ 本算法的神经网络结构如图 4所示,该网络结构层次为5-10-3。输入为5个神经元,分别代表目标温度x(k),实际温度y(k),目标性能指标m(k),实际性能指标n(k)和输入1;隐含层的数量通过大量仿真效果测试最终定为10;输出层的输出节点个数根据实际的目标输出定为3,分别代表3种融合子算法所对应的权值k1、k2、k3;wnj(k)为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突触权值;wji(k)为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突触权值[18]。
在具体模型建立和仿真过程中,为限制k1、k2、k3的值不为负值,引入Sigmoid函数用作网络的输出层激活函数。如式(2)所示,用于隐含层神经元输出,可以将实数映射到(0, 1)的区间。
$$ g(x) = \frac{1}{2}(1 + \tanh (x)) = \frac{{{{\text{e}}^x}}}{{{{\text{e}}^{ - x}} + {{\text{e}}^x}}} $$ (2) 网络输出层的表达式为式(3)和式(4):
$$ V_n^{(2)}(k)=\sum\limits_{j=0}^Q W_{n j}^{(1)}(k) O_j^{(1)}(k) $$ (3) $$ O_n^{(2)}(k)=f\left(V_n^{(2)}(k)\right) \quad n=1,2,3$$ (4) 式中:O1(2)(k)=k1,O2(2)(k)=k2,O3(2)(k)=k3,上标(1)、(2)分别代表隐含层和输出层。其中式(3)表示隐含层输出计算,输出结果为Vn(2);式(4)表示输出层输出,输出值为k1、k2、k3。
整体控制器的控制规律为式(5),通过增量式计算不断调整u(k)的值,其中u(k—1)表示上一时刻输出值,u(k)表示当前时刻输出值:
$$ u(k) = u(k - 1) + \Delta u(k) = u(k - 1) + \sum\limits_{n = 1}^3 {{X_N}} (k) \times O_n^{(2)}(k) $$ (5) 2. 分析与讨论
根据上述的理论,对PFA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大致过程包括PFA算法模型建立、传递函数模型建立、PFA算法模型验证。整体流程图如图 5所示。
利用Z-N法将采集的温度响应数据进行处理,将黑体的传递函数模型简化为一阶惯性滞后环节[19]。数学模型结果为式(6):
$$ G(s) = \frac{K}{{Ts + 1}}{{\text{e}}^{ - \tau s}} = \frac{{156}}{{89s + 1}}{{\text{e}}^{ - 21s}} $$ (6) 式中:K为整体系统的开环增益;τ为纯滞后时间;s是拉普拉斯变换的专用变量;T为惯性时间常数。以所求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基础,对PFA温控算法进行在线仿真训练。将目标温度x(k)设定为50℃,目标性能指标设置为超调量小于1%、响应时间小于15 min、稳定时间小于20 min、温控精度小于等于1 mK。通过网络训练在线调整3个子算法输出权值,减小误差,最终达到期望值,并记录下达到最佳性能时的3种算法的占比,使用softmax函数将输出映射为一个概率分布。训练完成后在验证数据上评估模型,通过多次迭代和调整网络结构或参数得到最终测试模型。根据所求被控对象传递函数模型,使用Simulink工具将基础PID算法、ADRC算法、模糊PID算法与PFA控制算法进行仿真比较,判断各算法的温控性能优劣。在Simulink仿真分析中,分辨率设置为1 mK、采样精度设置为0.005℃、响应时间限制为15 min、稳定时间限制为20 min、温控精度限制为1 mK。
仿真目标温度为50℃,是常用长波红外黑体辐射定标温度。仿真结果如图 6所示,其中m点为基础PID算法首次达到目标温度的响应时间,h2为PID控制算法的超调量;n点为模糊PID算法首次达到目标温度的响应时间;h1为模糊PID算法的超调量。可以发现,PFA算法相比于基础PID算法和Fuzzy(模糊PID)算法拥有更小的超调量,虽然稳定时间有所增加但是相比于ADRC(自抗扰控制算法)却大大减少。
仿真目标温度为—25℃,是常用长波红外黑体辐射定标温度。仿真结果如图 7所示,其中x点为PID控制算法首次达到目标温度的响应时间,h4为PID控制算法的超调量;y点为模糊PID算法首次达到目标温度的响应时间,h3为模糊PID算法的超调量。从图中可以发现,PFA算法相比于基础PID算法和Fuzzy算法拥有更小的超调量。零下温度的整体趋势和零上温度基本一致,相对于其它控制算法,PFA控制算法在零下具有显著的温控优势。
PFA算法对非线性系统对象能够有良好的跟踪效果和抗干扰能力。4种算法的性能比较如表 2所示,其中在超调量性能上,PFA算法具有最好的表现,能将超调量从3.606%下降到0.101%;在响应时间性能上,传统PID算法具有最好的表现,而PFA算法也能将时间从64min降低到14.4min;在稳定时间性能上,传统PID算法和PFA算法拥有同样的最优表现,都为16min;在温控精度性能上,PFA算法具有最好的表现,能达到1mK。综合来看PFA算法的性能要优于其它算法。
表 2 四种控制算法50℃下仿真效果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effects of four control algorithms at 50℃Algorithm Overshoot Response time/min Stable time/min Temperature control precision/mK Basic PID 3.606% 6.4 16 4 Fuzzy PID 3.036% 6.8 20 2 ADRC 0.205% 64 64 10 PFA 0.101% 14.4 16 1 3. 实验验证
3.1 物理实验平台
仿真实验已证明PFA温控算法在理论上具有非常优良的温控性能,为进行具体物理实验验证,搭建了相应的物理实验平台。本文设计的温度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如图 8所示,整体由3个部分组成,包括信号输入、信号输出和上位机界面设计。以ZYNQ-7020的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采用铂电阻PT100和MAX31865温度采集转换电路作为温度采集和转换器件;选用半导体制冷器TEC1-12710作为系统的循环冷热元件[20];选择满足要求的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模块,使用PWM波驱动半导体制冷器。液晶屏具有实时温度显示和功率调节的功能,还能够与上位机进行通讯,实现温控信息的传输。
在以上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引入PFA温控算法理论,PT100将采集的温度数据通过温度采集模块传输到FPGA开发板,预先加载了温控程序的FPGA开发板,会根据不同的输入信号输出相应的PWM波,通过驱动模块,对TEC进行升降温控制。上位机软件通过485通信与FPGA开发板进行连接,接收实时的温度信息。同时在上位机软件上进行功率参数调节、目标温度设置等功能,实现了一次闭环的温控调节[21],如图 9所示。
3.2 实验结果分析
35℃为长波红外常用定标温度点,在该温度下对PFA控制算法和PID控制算法进行温控性能比较。两种算法的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10所示。Target代表目标温度35℃,从室温下分别对系统采用基础PID控制算法和PFA控制算法进行加热,设定的目标升温温度为35℃,其中稳定时间和温控精度的性能指标设定为优先满足。其中a点为PFA算法的响应时间,h5为其最大超调量;b点为PID算法的响应时间,h6为其最大超调量。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相比于基础PID控制算法,基于BP神经网络的PFA融合算法超调量从0.323℃降低到0.101℃、温控精度从4 mK提高到1 mK、响应时间缩短了30%。
100℃为常用定标温度之一,在该温度下对PFA控制算法和ADRC控制算法进行温控性能比较。Target代表目标温度100℃,从50℃分别对系统采用自抗扰控制算法和PFA控制算法进行加热,设定的目标温度为100℃,超调量的性能指标设定为优先满足。升温时间-温度曲线如图 11所示。h7和h8分别是两种算法相对目标温度的误差值。其中h7=h8,达到同样的误差,PFA算法相比于ADRC算法更快。同时相比于自抗扰控制算法,基于BP神经网络的PFA融合算法系统响应速度提高了10%、温控精度从10 mK提高的了1 mK。
从图 10、图 11可以看出,PFA控制算法相较于其它控制算法能更快更稳地达到目标温度值,系统响应速度更快、温控精度更高、超调量更小,说明了该温控算法对于温控系统性能的提升起了很大作用。
对于两个温度升温实验,利用评估指标对其进行评估,可以很大程度上反应该算法温控性能的稳定性以及温控性能的好坏。本文采用了IAE(Absolute error integral,绝对误差积分)指标和ITAE(Integral of time multiplied by absolute error,时间乘以绝对误差的积分)指标对几种温控算法的温控性能进行评估,其定义如式(7)、式(8)所示:
$$ {\text{IAE}} = \frac{1}{T}\int_0^T {|e(t)|} {\text{d}}t $$ (7) $$ {\text{ITAE}} = \frac{1}{T}\int_0^T {t*|e(t)|{\text{d}}t} $$ (8) 表 3、表 4分别展示了PFA控制算法、基础PID控制算法、自抗扰控制算法在升温过程中的误差评估。从表中可以得出,PFA控制算法相比于其它两种算法的误差评估更小。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本文的PFA控制算法相对其它基础的温控算法具备更好的温控性能,提高了温控系统的整体控制精度,在工程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22]。
表 3 35℃误差评估表Table 3. 35℃ error evaluation tableIAE assess ITAE assess PFA Algorithm 0.3902 3.2520 PID Algorithm 0.6067 4.8748 表 4 100℃误差评估表Table 4. 100℃ error evaluation tableIAE assess ITAE assess PFA Algorithm 9.7455 193.2658 ADRC Algorithm 10.9575 230.7170 3.3 应用验证
目前已将搭载该算法的黑体温控系统应用于红外成像光谱仪中。利用所搭建的黑体辐射源对红外成像光谱仪进行定标。测量光谱仪在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级别入瞳能量输入下的输出数据,确定仪器的暗背景模型、相对辐射定标系数、绝对辐射系数。在2.4~4.5 μm谱段采用面源黑体作为标准面光源,通过控制黑体的温度,将不同能量均匀面源光输入仪器,得到仪器对不同入瞳能量的响应输出[22]。如图 12所示,左图为整个黑体辐射定标系统2维示意图,其中通过冷链将两个温度段的黑体连接起来,利用旋转平台实现对成像光谱仪的精准辐射定标;右图为整个辐射定标系统的3维示意图。
4. 结语
随着在空间遥感和气候探测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红外探测器对标定源温控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用户自定义指标、温控精度达到1 mK的优先级融合温控算法(PFA)。通过BP神经网络将基础PID算法、模糊PID算法和自抗扰控制算法进行融合,使其具有跟踪温控性能指标、调节子算法占比的优先级设定功能。通过仿真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精准温控。在仿真阶段,将FPA算法与其它3种子算法进行温控性能比较。结果表明PFA算法将超调量从3.606%降到了0.101%,将响应时间从64 min降低到14.4 min,稳定时间持平,温控精度能达到1 mK。以ZYNQ-7020的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采用铂电阻PT100和MAX31865温度采集转换电路作为温度采集和转换器件;选用半导体制冷器TEC1-12710作为系统的循环冷热元件,通过PFA温控算法产生PWM波调整占空比,驱动半导体制冷器。物理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PID算法,PFA将超调量从0.323℃降低到0.101℃、温控精度从4 mK提高到1 mK、响应时间缩短了30%。相比于自抗扰控制算法,PFA算法将响应速度提高了10%、温控精度从10 mK优化到了1 mK。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将该算法应用于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黑体辐射源的温控性能,进而极大地提高探测器的定标准度,对于改善星载光谱分析仪的性能具有重大意义。
-
期刊类型引用(5)
1. 刘鑫,王晶锦,刘庆梅,姜子康,徐兆鹏,李晓英. 大视场长波红外光学系统混合无热化设计.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5(02): 120-128 . 百度学术
2. 吕阳,辛宏伟,康玉思,贺玉坤,陈长征. 红外与可见光双模导引头光学系统设计. 红外技术. 2024(01): 27-30 . 本站查看
3. 张丽芝,陆秋萍,段帆琳,戴幸,乔大勇. 长焦镜头光学系统设计及无热化研究. 光学学报. 2024(08): 227-236 . 百度学术
4. 刘朋朋,靳利锋,赵慧,李妥妥. 低轨道遥感相机光机热一体化分析及优化设计. 红外技术. 2022(06): 614-621 . 本站查看
5. 冯丽军,李训牛,陈洁,周玲玲,董江涛,孙爱平,鲍佳男. 大相对孔径大面阵长波红外光学无热化镜头的设计. 红外技术. 2022(10): 1066-1072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4
- HTML全文浏览量: 24
- PDF下载量: 40
- 被引次数: 7